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...
“中生明菜情牵《鬼吹灯》,声称是胡八一的忠实书迷。”
“港城名家况尼,吐槽名报景先生不公,声称自己稿费不如新人一半。”
周一早上,东华早报上出现了两个不大不小的娱乐新闻。
相较于一些不太相信的中生明菜粉丝,去买了连载《鬼吹灯》的报纸验证,后者却是引发了不少港城市民的讨论。
“啥,1000字就有1500块稿费,《昆仑》这么赚钱的吗?”
“卧叼,写书这么赚钱的吗?《昆仑》每天5000字,那个凤未央不得每天赚7500块,简直是拿麻袋装钱。”
“一天7500块,一个月不得22万5000块。文化人,这么叼的。”
“太古城那边1200尺的豪宅也才80万,这个凤未央才写了四个月就赚了一套豪宅?”
“况尼不行啊,写了几十年卫斯理,结果稿费才千字900,扑街啊。”
“痴线啊,况尼不是成名几十年了吗,稿费还不如一个新人。”
“不过,卫斯理确实看腻了,还是《昆仑》好看。”
“卫斯理不行了,我喜欢看《昆仑》,就是每天太少了点。”
“我也想去写书了。”
“痴线吧你,拿木棍还行,你会拿钢笔吗?你知道一根钢笔每天加多少墨水吗?”
“大哥,你知道一根钢笔加多少墨水吗?”
“我要是会拿钢笔,当个屁的四九,早写书赚大钱去了。”
相比于那些港城普通市民的讨论,那些为了生活而辛勤写小说的中低层作家,却是有些忍不住开始吐槽。
“有没有搞错,凤未央一个新人就有千字1500块?我写了五年,才千字250块。”
“我在名报副刊写了三年了,也才千字450,一个新人就是我的三倍,名报欺人太甚。”
“况尼为名报贡献了大半辈子,还不如一个新人,呵呵。”
“一个新人的稿酬比况尼还高了三分之二,简直离谱。”
“景先生是不是老眼昏花了,况尼可是为名报的发展做了多大贡献,结果还不如一个新人。”
“真是人不如新,衣不如旧,堂堂名报也会卸磨杀驴啊。”
“凤未央,根本没听过,也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,不会是景先生在幕后开的马甲吧。”
“现在的新人,真是太嚣张了,根本不把前辈放在眼里。”
“是不是名报觉得况尼兄妹和其余名家不行了,就想着力捧新人,雪藏旧人。”
“要我说,名报不给涨稿酬,况尼就换家报纸签约。以卫斯理系列的名气,哪家报社会不收。”
“听说写《覆雨翻云》的沧海有鱼,也才拿千字300呢,我觉得他应该去名报,说不得也能拿千字1500块。”
“《鬼吹灯》的作者胡八一听说超过了千字500,还拿了港城电台20万的音频版权,比起那个凤未央还差了点。”
“啧啧啧,港城今年突然冒出三位新人作家,真是人才济济,我该退休了。”
普通人只会感慨《昆仑》作者的赚钱,根本不在意其中的弯弯绕绕。
文化人就不一样,习惯以阴谋之心猜测某件事的恶意,再加上点文人相轻的心思,大家都打着为况尼抱不平的时候,踩一踩那个长篇稿酬比况尼还高三分之二的新人。
酸言酸语,阴阳怪气,掩饰着内心的羡慕嫉妒恨。
怕同行过得苦,又怕同行开路虎,文化人就是这般的急公好义,打抱不平。
而借着这笔讨伐名报的东风,其余连载小说的小报社纷纷报道了相关的评论,想要在其中分一杯羹。
毕竟,小说连载的报刊市场就这么大,名报从日销6万上涨到10万,看似突破桎梏,打破了常规,可也间接挤压了其余小报生存的空间。
尤其是后面还跟着《覆雨翻云》的小风报和《鬼吹灯》的春月报,简直是嘎嘎乱杀,三家报纸几乎占据了全港八九成的小说连载市场。
这一股风,在有心人的助力下,短短两天就刮遍了大半个港城。
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。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,美强惨的典型代表,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,可惜人物崩坏,不得善终。结果一朝穿越,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...
他们都是草根出生,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,但一个清廉,一个腐败,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...
要想从政呢,就要步步高,一步跟不上,步步跟不上,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,否则,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...
官场如战场,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,可陆浩时刻谨记,做官就要做个好官,要有两颗心,一颗善心,一颗责任心。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,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,两袖清风,不畏权贵,官运亨通。...
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,齐涛偷偷拍下照片,依靠这个底牌,他一路逆袭,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,逐渐改变了态度...
朝中无人莫做官,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。机遇来自于谋划,时时为朝前铺路,才能高官极品!上一世,含冤入狱,前途尽毁,孤独终老。这一世,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,抓住每一个机遇,加官进爵,弥补遗憾,扶摇直上九万里!...